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院2025年研究生招生宣传

发布者:翟小懿 [发表时间]:2024-07-11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学院环境


二、科研环境

学院拥有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核磁共振波谱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荧光显微镜、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旋光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荧光光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大中型分析测试仪器,固定资产4000余万元。

三、学院发展介绍

十大靠谱网投平台始建于1979年,学院始终坚持与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发展与目标定位,历经四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和药学4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药物化学3个学术学位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化学工程与工艺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并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应用化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制药工程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化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院拥有绿色合成与不对称催化、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分离与纯化工艺开发、二氧化碳转化与利用、多孔材料应用研发、药物共晶技术研发等多支科研团队,拥有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特色学科群、市级科普基地,设有天津市基础化学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市有机太阳能电池与光化学转换重点实验室以及天津市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

学院以功能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与开发、太阳电池制备与应用研究、医药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天然产物的分离与性能研究、生物质转化与催化技术的开发、化工分离与纯化技术的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绿色合成与工业催化”、“功能化学品创制与工程化技术”、“医药分子工程与工艺优化”、“生物化工产品与分离纯化”以及“有机太阳能电池制备与应用”五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等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省部级科研奖6项。

四、导师队伍介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5人,其中教授28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4人,副研究员3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实验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4人,拥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青、百千万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等人才称号20余人。

叶宁,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光电功能晶体包括非线性光学晶体和闪烁晶体的新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和器件研制。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l. Sci. Rev.、Chem.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授权中国、美国、日本发明专利20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B类课题、中科院仪器研制项目、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担任人工晶体学报副主编、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委会委员;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奖励。

王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自组装及表界面微纳结构的功能开发,开展与疾病分析相关的传感检测应用研究。获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Best Researcher Award”、IAAM Medal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担任Rare Metals、Journal of Analytical & Molecular Techniques编委。在Science、J. Am. Chem. Soc.、AM、Angew. Chem. Int. Ed.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他引3500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件,申请PCT专利1件。

鲁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NA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80余篇,他引16000余次,H指数73,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3件。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2022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现任中国化学会二氧化碳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市化学会副理事长等,培养近百名研究生。

丁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天津市先进多孔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研究,在燃料电池及表界面电子与物质传输机制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在Nat. Energy、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120篇,被引18000余次,H指数74。授权国内外专利50余件。撰写英文专著一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

贾义霞,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钱江学者”浙江省特聘教授,任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浙江省化学会理事、《Green Synthesis & Catalysis》国际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医药、农药及中间体绿色合成与不对称催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及浙江省自然科学杰青项目、重点项目等,在Acc. Chem. Res.、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及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与浙江九洲药业集团、广东莱佛士制药技术有限公司展开合作研究。

白国义,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杰青,担任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精细化工》杂志编委、高分子材料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高效纳米催化剂调控下的绿色精细有机合成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纵向和横向课题,在ACS Catalysi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薛松,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功能化学品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针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及气体膜分离领域的关键材料与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科技部863探索类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在Angew. Chem. Int. Ed.、Chem.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有机结构分析》教材1部,授权发明专利8件,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3)。

李梅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及循环经济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在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全过程清洁生产和末端无害化的全过程智能化控制实现产业化。主持及参与完成的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6项,累计财政拨款2107万元,重大产业化项目24项,经费42882万元。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专利优秀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件,授权美国专利1件、荷兰专利4件。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13项。

卢俊瑞,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精细化学品和靶向药物的分子设计、绿色制备及工程化研究。在基于FabI、FabB、FabH、FtsZ等靶标的新型靶向抗菌剂分子构建、模拟设计及生物活性研究,含杂环、巯基等有机中间体及新型功能材料的绿色合成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其循环经济过程构建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及产业化课题4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专利金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产学研联合突出贡献奖1项等。

安长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催化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环境净化和能源存储与转化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Funct. Mater.、Appl. Catal. B: Environ.、Nano Res.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他引600余次,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指导研究生获得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论文,获评天津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担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

陈嘉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晶体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和“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研究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以及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药物晶体相关的SCI论文40多篇,建立了药物晶体研发关键技术体系,参编专业书籍《晶型药物》第2版,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其中已授权16项。2013年入选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4年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18入选年天津理工大学“理工学者百人计划”,2019年入选天津市特聘教授。

刘勇,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化工过程及设备技术研究会理事、天津市绿色石化产业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生物医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主要从事精馏塔的设计与开发,相关内容包括精细化学品的分离,溶媒回收过程设计,天然产物的分离,精馏塔工艺的优化与改造等;分子量可控的聚苯醚(PPO)制备工艺研究以及MPPO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等;高级氧化过程的开发与设计,相关内容包括高含盐高COD废水处理,含酚废水处理,VOCs综合治理过程的工艺设计与开发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天津市科委重大专项项目1项,企业横向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件。

赵炯鹏,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分子基磁性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及金属配合物的光、电性能研究,为新型分子基磁性材料、碳基催化材料的合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为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在Adv. Mater.、Chem、J. Mater. Chem. A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引用3200余次,H指数3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排名第4)。

刘玉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与鉴定、针对重大疾病药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现代中药的工艺改造和质量标准控制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3件,获天津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4),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5),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药学)负责人。

孙永跃,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工程、标准物质纯化制备及化学标准化等方向研究,通过结晶、层析及多工艺耦合技术,完成了地高辛、牛血清蛋白等一系列高纯度物质的制备及标准研究,获批10项国家标准样品研制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及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项目等20多项,2019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

梁茂,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主要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钙钛矿电池研究,在有机半导体,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光伏器件制备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ACS Energy Lett.、Chem. Soc. Rev.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引用15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2018年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1)。

刘旭光,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从事功能硼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物理性质研究,为宽光谱响应光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法,为相关的光电物理性质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在Angew. Chem. Int. Ed.、Chem. Commun.、Org. Lett.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7)。

王亮,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131”人才第二层次人选。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表界面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电化学细菌检测电极、新型季铵盐/石墨烯水凝胶除菌过滤器、防污纳米涂层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手机盖板防指纹液产品、双固化胶黏剂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横向项目5项,获得总经费500余万元,近5年总经费358万元。在Carbon、Nanoscal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